摘要: 文章試圖在學理層面和實踐層面, 對博物館展陳的系統(tǒng)性基礎問題做一些探討。
總體目標是:遵循從實踐到理論的要求, 不限于探討某一具體案例的分析或總結, 而是努力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行業(yè)規(guī)律, 再從理論到實踐, 提出符合現(xiàn)階段國情, 適用于新建展陳項目的、 操作性強的方法。
基于上述目標, 文章在總結大量項目實操經驗的基礎上, 提出了博物館展陳項目必須解決的3個基礎問題: 展陳目標、展陳愿景、 展陳實現(xiàn)途徑。 旨在對目前如雨后春筍般的展陳項目的成功實施與開展起到指導作用。
關鍵詞: 博物館展陳; 基礎問題;
博物館展陳行業(yè), 是以博物館展陳展覽為工作對象的專業(yè)行業(yè), 主要面向群體為博物館、 紀念館、規(guī)劃館、 展覽館等各種進行相對長期展覽的專業(yè)機構。
博物館展陳行業(yè)可以看作是裝飾與展覽交叉的新興行業(yè), 既有裝修與裝飾工程, 又有藝術設計制作工作, 還有多媒體技術設計與運用的要求。
因此, 這個行業(yè)具有比較高的專業(yè)性及明顯的小眾性。 由于每個博物館的藏品、 所反映的內容、 面對的觀眾、 建筑條件等都不盡相同, 所以各館的展陳必然也不同。 盡管有些展陳看起來非常相似, 但仍有其獨特的個陛。 因此, 從專業(yè)性及難度上講, 博物館展陳設計可以稱為設計行業(yè)皇冠上的明珠。
黨的十八大以來, 國內博物館事業(yè)呈現(xiàn)前所未有的良好增長態(tài)勢。 據國家文物局統(tǒng)計, 截至2016年年底, 全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已達到4873家,全國博物館每年舉辦展覽超過3萬余個, 舉辦大約11萬次專題教育活動, 參觀人數約9億人次。 展陳是博物館提供給社會大眾最重要、 最基礎的公共產品。 展陳行業(yè)發(fā)展到今天, 在學理層面和實踐層面做一些探討是非常有必要的。 這不僅是為了總結行業(yè)以往發(fā)展的過程, 更重要的是為了行業(yè)發(fā)展的方向, 并從理論高度, 指導行業(yè)實踐。 從而完成“ 實踐一理論一實踐” 這一完整的過程。
進入新時期, 各地博物館展陳在建和籌建的項目越來越多, 但是, 相當數量的展陳主辦方對于展陳工作流程不清楚, 甚至對于展陳的工作目標不甚了解。 而不少設計方, 對于所承擔的工作也不能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 在展陳實際工作中, 常常看到有文本要求展陳必須“ 主題明確、 特色鮮明、 重點突出” ; 在展陳評審工作中, 也常常聽到類似的評價。 那么, 遵循一個什么樣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才能完成一個出色的展陳工作呢?什么樣的展陳才能真正實現(xiàn)這些要求, 怎樣的工作方法才能達到這些要求?
我們認為在建設新的展陳項目之前, 主辦方與設計方需要共同研究以下3個問題。
1展陳目標
這個問題的實質和展陳的目的是什么?例如,同樣是以文物為主要展品的陳列, 展示文物之美,還原介紹某段重要的歷史, 紀念某個重要事件或人物, 展示某地的綜合歷史人文, 爭取某種獎項等,都是其可能的目的。 顯然, 目標不同, 主題不同。展示方式和手段必然也不同。
在確定展示主題后,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是觀眾或者叫展陳受眾的構成。 專業(yè)人士和普通公眾,是不同的類型, 有不同的知識結構。 面向不同人群, 即使是同一類型的展品, 其形式必然迥異。 所以, 務必透徹研究展陳的目標, 作出恰當的定位。例如: 某展陳的展品以青銅器為主, 展陳參觀對象主要面向普通社會大眾。 一般而言, 展陳目標存在“ 展示文物之美” 與“ 透過文物展示某個時代歷史” 兩種可能。 假定館藏有1 000件藏品, 而由于展廳條件所限, 只能展出100件。 這樣, 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 如何從1 000件藏品里選擇100件展品。 在“ 展示文物之美” 的主題下, 我們主要從藝術和美學的角度出發(fā), 兼顧時代特征、 鑄造工藝、器形等要素去選擇展品即可。 展陳主題要求最大程度展示展品的全貌, 并展現(xiàn)重點文物的各種細節(jié),亦即“ 以物見物” 。 從這樣的目的出發(fā), 展覽體系可選擇靜態(tài)的文物精品陳列, 展廳乎面布局與展覽參觀動線并無十分嚴格的要求, 只要能滿足舒適地參觀即可。 但是, 對展柜、 照明等設備則有很高的要求, 對環(huán)境光線、 展覽氛圍也有相應的要求。 但不一定要求有大量的多媒體展示手段、 場景、 藝術品和輔助展品等展覽方法?!?透過文物展示某個時代歷史” 則要求以物見人、 見事、 見時代。 首先在展品的選擇上, 要求按某種邏輯關系, 如時間順序關系、 事件表現(xiàn)關系、人物參與關系等, 選擇出最能表現(xiàn)主題的展品。 這樣。 展廳平面布局與展覽參觀動線, 則必須嚴格滿足與遵循這個邏輯關系。 同時, 為了表現(xiàn)某段歷史, 僅有文物展品可能是不夠的。 因此, 相應的多媒體展示手段, 場景、 藝術品和輔助展品等展覽手段, 則是非常必要的。 對于展柜、 燈光照明的要求。 則不必要求最高等級。 很顯然, 這兩種展陳目的在實際完成的形式上, 會有巨大的差別。進一步分析, 事實上, 即使同是“ 展示文物之美” , 在展陳的細節(jié)上, 由于不同文物展品需要表現(xiàn)的重點不同, 也會有重大差別。 例如, 有的青銅器有銘文, 而這段銘文剛好記載了某段重要歷史,但是這件青銅器本身并無特別精彩之處。 那么, 無論銘文是位于器物內壁還是外部, 都應把銘文清楚地展現(xiàn)給觀眾, 可采用放大的拓片, 或者用視頻詳細說明。 有的青銅器無銘文, 亦無重大歷史意義,但器形與鑄造工藝特別精美。 對于這樣的展品, 應主要考慮在滿足保藏和安全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表現(xiàn)其文物之美? 。通常, 展陳目的可以表述為展陳主題, 而展陳主題則可用高度概括的詞匯形象表達。 例如, 筆者參與的新華社社史館的主題可表述為“ 光輝歲月、燦爛新華” ; 江蘇淮安中國淮揚菜文化博物館的主題可表述為“ 馥郁芳華、 國菜淮揚” 等。
2展陳愿景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展陳做好后是什么樣子的也就是展陳愿景。 可以理解為展陳的整體效果和氛圍, 比如, 莊重、 沉重、 壓抑、 振奮、 活潑、 明亮等。 這由前一個問題“ 為什么要做這個展陳” 決定。 這里我們需要探討的是, 展陳愿景是否有相對量化, 或至少是針對某種形式展陳的評價體系或方法。
我們認為, 屬于形式感覺范疇的內容. 雖然很難定量評定, 但從參觀者或審美主體出發(fā), 一般性的參觀感受或審美感受是存在的, 并且是應該肯定的。 例如青銅器館不宣做得過于跳脫, 民俗館尤其是婚俗館不宜做得過于沉靜。 至于跳脫與沉靜, 則與平面布局、 空間與平面造型、 線條、 用色、 用光等具體技術手法有關, 這將在下文進一步討論|31。一般而言, 相對靜態(tài)的文物展品陳列, 主要考慮展陳主題與展品性質, 可制定出相應的展陳愿景。 例如, 以展現(xiàn)青銅器的“ 文物之美” 為目標的文物精品陳列, 其展陳愿景可能是( 文物) 精美、( 設計) 精到、 ( 制作) 精良、 ( 效果) 精彩。 文物精品展類的陳列, 如瓷器、 玉器、 書畫等展覽,一般都與此類似。 而透過青銅器展現(xiàn)“ 某段歷史”為目標的展陳, 其愿景可能是主線清晰、 重點突出、 敘事清楚Hl 。另一大類, 即展現(xiàn)革命歷史或某段軍史、 戰(zhàn)史的展陳, 其主題首要的目的是愛國主義教育, 其展品可能主要為大量的平面展品( 指各種文獻與照片資料) 和少量的實物展品構成。 這樣的展陳, 其愿景則應是生動大氣、 激動人心。從另外一個角度闡述, 不難發(fā)現(xiàn), 展陳愿景實際上是展陳主題的深化、 擴充與延伸。 在實踐中,我們可以從主題出發(fā), 提煉若干最能表現(xiàn)展陳愿景的主題詞。 例如, 新華社社史陳列的主題詞可描述為“ 莊重、 大氣、 生動” ; 江蘇淮安中國淮揚菜文化博物館的主題詞可描述為“ 氣魄宏大、 深沉悠揚、 豐瞻華美” 。
展陳目標與展陳愿景, 這兩個問題是展陳的基礎性前提, 屬于認識論的范疇。 業(yè)主或建設單位,必須要對自己的展陳建設項目預先有深度的研究,并有結論性的定性認識。 更進一步的要求是, 要對實際的展廳、 展品、 資金等有定量的研究。
3、展陳實現(xiàn)
途徑這個問題屬于方法論, 實質上是解決前兩個問題的具體方法, 即展陳目標與愿景的實現(xiàn)途徑。 應在主辦方與設計方緊密配合的基礎上, 主要由設計單位來思考實施完成。 設計單位需綜合考慮展陳目標、 展陳愿景、 展廳條件、 投資計劃、 展覽文本、展品狀況、 觀眾構成、 施工周期等因素16l , 提出最合理可行的設計方案與實施方案。 事實上, 博物館展陳是非常專業(yè)的綜合性系統(tǒng)工程。 僅就展陳設計而言, 其至少涉及到建筑設計、 室內設計、 文物定位、 藝術品設計、 多媒體設計、 展柜設計、 照明系統(tǒng)設計、 特殊設備設計等等多個方向與門類” 。 很難用單項專業(yè)涵蓋。 限于篇幅, 關于這些問題將另文討論。
4、結束語
在博物館行業(yè)迎來歷史上最好的發(fā)展機遇期時, 我們認為在展陳行業(yè)也已成型, 但行業(yè)規(guī)范尚未最終確立, 也還沒有成熟規(guī)范、 可參照的國家標準18j 。 為使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的新建展陳項目得以順利開展, 需要遵循一定的思路或規(guī)律。 我們認為, 博物館展陳項目尤其是新建項目, 如能深入研究上述“ 三個問題” , 并都有明確而清晰的答案和解決方案, 那么一個成功、 精彩、 具有特色的展陳項目就有了基本前提和保證。